中考语文口语交际的测评探索 |
论文目录 | 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 引言与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 1.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 2.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 1 语文口语交际测评的价值定位 | 第19-24页 | 1.1 提升地位,引起重视 | 第19-20页 | 1.2 优化测评,完善体系 | 第20-21页 | 1.3 激励反馈,指导教学 | 第21-22页 | 1.4 突出效度,落实课标 | 第22-24页 | 2 我国口语交际测评的历史沿革 | 第24-30页 | 2.1 口语交际测评的初盛期(春秋战国——隋唐) | 第24-25页 | 2.2 口语交际测评的式微期(隋唐——1901年) | 第25-26页 | 2.3 口语交际测评的复兴期(1901年——1986年) | 第26-27页 | 2.4 口语交际测评的规范期(1986年——至今) | 第27-30页 | 3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测评情况调查及问题透视 | 第30-39页 | 3.1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测评情况问卷调查 | 第30-32页 | 3.1.1 调查对象 | 第30页 | 3.1.2 调查方法 | 第30页 | 3.1.3 调查问卷 | 第30-31页 | 3.1.4 数据 | 第31页 | 3.1.5 数据分析 | 第31-32页 | 3.2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测评样本调查 | 第32-35页 | 3.2.1 调查对象 | 第32-33页 | 3.2.2 调查方法 | 第33页 | 3.2.3 样本呈现 | 第33-34页 | 3.2.4 样本分析 | 第34-35页 | 3.3 问题透视 | 第35-39页 | 3.3.1 测评目标模糊 | 第35-36页 | 3.3.2 测试方式单一 | 第36页 | 3.3.3 评价方式无序 | 第36-37页 | 3.3.4 测评程序随性 | 第37-39页 | 4 新加坡华文口语交际测评的国外启示 | 第39-44页 | 4.1 测评方式的互动性 | 第39-40页 | 4.2 测评试题的适度性 | 第40-41页 | 4.3 测试内容的适宜性 | 第41-42页 | 4.4 测评体系的科学性 | 第42-44页 | 5 中考语文口语交际测评的改革前瞻 | 第44-56页 | 5.1 测评目的——人文化 | 第44-45页 | 5.2 测试方式——多元化 | 第45-47页 | 5.2.1 口头报告 | 第45页 | 5.2.2 看图会话 | 第45-46页 | 5.2.3 观点辩论 | 第46页 | 5.2.4 问题解决 | 第46-47页 | 5.3 评价方式——科学化 | 第47-49页 | 5.3.1 档案袋评价管理体系 | 第47页 | 5.3.2 具体的三维评价体系 | 第47-49页 | 5.4 测评程序——体系化 | 第49-56页 | 5.4.1 建立试题库 | 第49-53页 | 5.4.2 考官培训 | 第53-55页 | 5.4.3 考试流程 | 第55页 | 5.4.4 改卷及查卷 | 第55-56页 | 结语 | 第56-57页 | 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0-61页 | 致谢 | 第61-62页 | 附录 | 第62-65页 | 附件 1 | 第62-64页 | 附件 2 | 第64-65页 |
|
|
|
| |